本文是《價值事務所》的第1629篇原創(chuàng)文章。文章僅記錄《價值事務所》思想,不構成投資建議,作者沒有群、不收費薦股、不代客理財。
很多投資人、實體企業(yè)的參與者在選擇是否進入一個行業(yè)時,都會天然從需求端出發(fā)進行分析,認為最終能決定投資回報率的是需求,當一個行業(yè)終端需求正極速擴張時,他們都覺得是介入的最佳時機,相反,當一個行業(yè)需求停滯或者下滑時,他們就覺得沒有機會了。
但在市場待的時間越長,所長越覺得這個想法可能是錯誤的,或者說是絕對錯誤的。
決定投資回報率的,很多時候是供給而非需求
咱們就先拿這幾年比較火的光伏舉例子吧。
2020-2021是光伏的大年,按照市場最喜歡的說法,這屬于高景氣行業(yè),是的,那兩年行業(yè)需求暴漲,相應公司紛紛擴產,各方資本也開始介入,于是,行業(yè)很快就供過于求。
誠然,在那高景氣的兩年里,不少企業(yè)是真的有賺到錢,但這樣的好日子持續(xù)時間并不長,而后就要面對“漫長的”去產能階段。
是的,相對于擴產而言,去產能的時間其實要長得多得多。
畢竟誰都知道,只要把競爭對手熬死,就會迎來春天,所以,誰都不愿意輕易死,誰都會竭盡全力地活下來。尤其是像光伏這樣的行業(yè),相應龍頭企業(yè)瘋狂擴產的背后,基本都站著地方爸爸,地方給錢給地給政策,中間還牽線大量資本的參與,而損失厭惡又是人性的一大弱點,因此,各路爸爸都不會想讓他們死。
正是因為如此,哪怕組件價格跌至每瓦1元以下,整個行業(yè)還是沒看到短期有出清的可能。連最頭部的隆基都開始虧錢了,2023Q4的時候是小虧,2024Q1虧損擴大至23.5億,這里面有計提存貨資產減值準備 26.49 億元,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1.52 億元。
大概在今年年初的時候,很多光伏龍頭公司還自信滿滿,覺得可以純靠市場的力量,即他們自己打價格戰(zhàn)把過剩產能出清,同時還希望政府不要在中間插手。但在6月的上海光伏大會上,所長聽到一些頭部企業(yè)董事長開始出來呼吁政府能不能在地方采取一些手段幫助行業(yè),這反差之大,足夠令人深思。
有時候,純靠市場去產能,其實真的很不容易。以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為代表的傳統(tǒng)舊能源行業(yè),在 2012 年前景氣度非常高,很多關于煤老板的段子正是那個時間興起的,甚至樂視網的賈老板之前都是挖煤出身,在煤上賺到了錢才開始轉型做樂視網。
而后,同樣的,產能很快就供過于求,但很難辦的是,這些傳統(tǒng)能源企業(yè)很多都是國企,他們想倒閉也不容易,當地銀行會不停地給他們輸血,這就導致全行業(yè)集體虧損多年但產能依然去不掉。
最后怎么辦的呢?最后是國家層面2015年開啟轟轟烈烈的供給側改革,強行砍自己幾刀。以煤炭為例,在2016-2018三年時間大約淘汰了8.1億噸產能,才將供過于求的問題解決掉,而后整個行業(yè)的利潤開始改善。雖然這些年傳統(tǒng)能源的需求增長非常緩慢或者說幾乎沒啥增長,但在供給側改革后,相應行業(yè)的投資回報率確實變高了,甚至還一度成為高股息的代表。
這里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,豬周期,從需求端來講,其實豬肉在國內一直都是非常穩(wěn)定的,甚至站在全球來看都是如此,只有當豬肉價格脫離正常狀況時,消費量才會下滑,比如下圖的2019-2020年(所長如果沒記錯,那時候豬肉價格比牛肉還高)。
所以,很明顯,豬周期并非由需求驅動,而是靠供給端驅動的。倒回去復盤國內歷史上的每一輪豬周期,歸根結底,其實都是事件驅動,似06-09年的藍耳病、13年的仔豬腹瀉、16年的環(huán)保禁養(yǎng)政策、18-19年超級豬周期的非洲豬瘟、22年疫情,換句話說,驅動豬周期周而復始的是一次又一次事先完全無法預料的行業(yè)黑天鵝事件,是外力突然消滅了一波產能導致的豬價變動。
如果沒有這些外部強力事件干擾,光靠市場自己的力量去產能,說實話,還挺困難的。比如這一波豬周期,我們看下圖,即便龍頭牧原、溫氏都虧損一年多了(可想而知后面的小企業(yè)日子有多難過),但行業(yè)依然沒有實現大面積產能出清。之前宣告破產被ST的豬肉企業(yè)正邦科技前不久都摘帽復盤了,核心在于以雙胞胎集團為代表的投資人為正邦帶來了總計43.40億的重整資金,使其凈資產轉正,從而避免了退市。
這次正邦的摘帽復盤,一方面說明豬肉養(yǎng)殖行業(yè)的前景還是被市場充分認可的,但反過來也說明,一個行業(yè)單靠市場的力量想實現產能出清,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難。
從供給端分析
一般而言,當一個行業(yè)需求端高度景氣,讓大家覺得有利可圖時,相應行業(yè)板上釘釘一定會產能過剩,這就必然導致高景氣階段維持不了多久,相關企業(yè)能賺錢的時間其實并不會太長,而后很快就會迎來“內卷大戰(zhàn)”,這個階段一是持續(xù)時間較長,二是不好判斷到底誰才能活下來,曾經的龍頭也許也會死于非命。
就好比當初手機大戰(zhàn)勝出的不是聯(lián)想、三星,而是后來者居上的華為、小米。
所以,以需求是否快速成長去決定是否參與某個行業(yè)的投資,或許不是什么明智的決策。那該以什么來判斷呢?
更好的做法或許是從供給端進行分析。
哪怕一個行業(yè)終端需求不變或者穩(wěn)定下滑(但值得注意的是,需求也不能下滑得太厲害,如果需求徹底不在那就是價值毀滅了),如果供給端一直在減少,頭部企業(yè)能不斷地提高市占率,那最終的投資回報率或許會較高。
講到這里就又出現一個新的點,即供給端如何可以一直減少,頭部企業(yè)如何能夠不斷提高市占率呢?
這其實就是巴菲特所說的行業(yè)壁壘。
豬周期為什么周而復始一輪又一輪,雖然被一次又一次的事件消滅了產能,但不久又會卷土重來,繼續(xù)供不應求,而煤炭被供給側改革后,供給端就保持穩(wěn)定甚至供不應求。
核心在于產業(yè)壁壘,養(yǎng)豬太容易了,是個人就能養(yǎng),雖然做得像牧原、溫氏那樣有難度,但小養(yǎng)幾頭卻人人都可以,這就好比股市一樣,雖然一輪輪的熊市總是在“消滅散戶”,但只要三根大陽線,所有的散戶就都回來了,進入的資本還一次比一次更多,因為開通股票賬戶實在太容易,往里面扔錢也實在太容易。
相反,煤炭可不是誰想挖就能挖的,現在新增產能被嚴格限制,這也就導致相應上市公司資本開支占自由現金流的比例越來越低,一個個都變成了高分紅土財主。
再比如新能源車、手機、家電、掃地機器人等,雖然一開始也會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(曾經的手機、家電都廝殺慘烈,當下新能源車、掃地機器人正在廝殺中),但只要殺過第一輪,后續(xù)就很難再出現第二輪了。一方面,進入行業(yè)需要的資本還是挺高的,另一方面,產品屬于迭代式競爭,先發(fā)者產品不斷在迭代,使得后來者很難彎道超車,比如現在你就看不到會有創(chuàng)業(yè)者想做手機、空調,但你永遠都能看到新人出來養(yǎng)豬、做衣服……
站在這個角度,也許最值得投資的行業(yè),并非那些快速增長的新興產業(yè),而是具備一定進入壁壘,廝殺完一輪后供給側比較穩(wěn)定甚至在慢慢收縮的不那么新的行業(yè)。